华资律所•齐广学律师|遭遇强拆,如何申请国家赔偿?
在征地拆迁过程中,强拆行为虽然已经逐渐减少,但仍时有发生。一旦面临强拆,不仅会破坏我们的财产权益,还可能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威胁到我们的人身安全。北京华资律师事务所齐广学律师就遭遇强拆,申请国家赔偿的法律问题提出以下见解:
▼
我们知道,在征地拆迁中,拆除房屋必须经过房屋所有者的知晓并且经过一定的公告程序才能进行。强拆则是指行政机关或其授权的单位,在未经合法程序或未经合法授权的情况下,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建筑物、构筑物等进行强制拆除的行为。
根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二十七条“实施房屋征收应当先补偿、后搬迁。作出房屋征收决定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对被征收人给予补偿后,被征收人应当在补偿协议约定或者补偿决定确定的搬迁期限内完成搬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采取暴力、威胁或者违反规定中断供水、供热、供气、供电和道路通行等非法方式迫使被征收人搬迁。禁止建设单位参与搬迁活动。”
第二十八条“被征收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不提起行政诉讼,在补偿决定规定的期限内又不搬迁的,由作出房屋征收决定的市、县级人民政府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在实践中,许多征收人往往不按照法定程序拆除房屋,这种行为违反了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
■
根据《国家赔偿法》第四条,“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职权时有下列侵犯财产权情形之一的,受害人有取得赔偿的权利:(一)违法实施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的;(二)违法对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的;(三)违法征收、征用财产的;(四)造成财产损害的其他违法行为。”
因此,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时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权依照法律取得国家赔偿。
■
遭遇强拆后,申请人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要求国家赔偿:
1、收集证据:申请人需要收集强拆行为的相关证据,包括照片、录像、文件等。这些证据将有助于证明强拆行为的存在及其造成的损失。
2、确认责任主体:申请人需要确认强拆行为的责任主体,即实施强拆行为的行政机关或其授权的单位。
3、提出赔偿要求:申请人可以向责任主体提出赔偿要求,包括要求赔偿房屋损失、财产损失、停业停产损失等。
4、申请国家赔偿:申请人可以向当地政府或相关单位提交国家赔偿申请,并附上相关证据和要求赔偿的详细清单。
5、跟进申请进展:申请人需要关注申请的进展情况,及时与当地政府或相关单位沟通并了解进展情况。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第三十六条第八项规定,对财产造成损害的,按照直接损失给予赔偿。所谓“直接损失”,是指因违法行政行为造成当事人各项合法财产实际损失的总和。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条例》第十七条规定,作出房屋征收补偿的范围包括被征收房屋价值的补偿,因征收房屋造成的搬迁、临时安置的补偿,因征收房屋造成的停产停业损失的补偿,以及对被征收人给予的补助和奖励。
第十九条第一款规定,对被征收房屋价值的补偿,不得低于房屋征收决定公告之日被征收房屋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在房屋征收过程中,行政机关违法强制拆除被征收人合法房屋的,原本应当通过征收补偿程序予以行政补偿的房屋损失,转变为通过行政赔偿程序予以解决。征收补偿转变为行政赔偿的案件中,人民法院给予被征收人的行政赔偿项目和数额,至少不能低于行政机关合法拆除被征收房屋给予的行政补偿项目和数额。
一般来说,国家赔偿包括房屋损失、财产损失等方面的赔偿,具体赔偿金额可根据损失情况及当地有关规定进行确定。
▼
北京华资律所齐广学律师提醒您,遭遇强拆后,我们可以通过申请国家赔偿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了解如何申请国家赔偿及相关的法律规定和标准,有助于我们在遇到强拆事件时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
▌专业领域
行政法
▌执业领域
齐广学律师,1974年生,共产党员,早年毕业于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系,在政府部门工作23年中,一直做机关法制工作为主,做了大量的投诉信访、行政诉讼、行政复议、行政案件和行政合同等审查等工作,数以千计。
转为专职律师后,齐广学历史主要专注于行政处罚、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赔偿、政府信息公开等领域,在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集体土地征收、政企行政纠纷、重大环保、治安、土地、水利、城管、民政、金融等行政处罚和行政诉讼领域有深入研究。
注重深入研究问题,从法理上为客户提供案件解决思路,有效地维护广大客户的根本利益。
▌法律研究与著作文献
《关于非法集资处置工作体制问题梳理》、《浅析土地征收过程中程序问题》、《谈违法建设的强制拆除程序》等行政法相关研究文章与著作50余篇。
▌代表性案例
河南省焦作市高速公路拆迁案
吉林省吉林市违法建设强制拆除案
湖南省郴州市拆迁案
辽宁省锦州市违法建设拆迁案
辽宁省锦州市汽车四S店拆迁案
湖南长沙土地资格证注销案
… …
本文旨在法规之一般性分析研究或信息分享,不构成对具体法律的分析研究和判断的任何成果,亦不作为对读者提供的任何建议或提供建议的任何基础。作者在此明确声明不对任何依据本文采取的任何作为或不作为承担责任。